听说石黑一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,背后的一大原因,是不用做家务,这些都被他妻子承包了。当然,我不敢跟梅子说这个新闻,她会把拖鞋脱下来,用左手或者右手高举着。

感谢科技的发展,很多的家务都逐渐电气化了。洗衣机,洗碗机,洗拖一体扫地机器人,有什么可以帮助分忧家务的,我肯定第一时间买的。还有一愿景,我希望以后温柔的机器人,可抚摸,可挠痒,再惬意不过。

立夏,初回轻暑,天气炎热,在家静坐而不觉闷热,缘由是老妈拖地不拖干,偶尔滴两滴花露水,气清爽朗,午后,地面上是窗户边投进的树影,在夏风中摇晃掉一点时光,老爸捧出冰西瓜,西瓜遇到刀尖的锋利,没等用力就先崩开,想必是迫不及待。我记得有个女生跟我说过,西瓜的清香,闻到之后,夏天就变凉了。

家务里,我最喜欢的是做饭。烹饪说小,可以是炒个饭。我一好友,本科是物理,博士转学历史学,十分理性,初次煮蛋,用秒表计时,三四五六七分钟各一次,得到不同的鸡蛋,最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那一个。中国人做菜,讲究火候或者程度,加入各种配料并不需要用称量过,凭的是经验,这种方式做化学实验,是不可取的。西方人讲究逻辑,要精确到多少克,制成标准和工业化,唯一不太一样的是意大利,他们的美食或者文化与中国是有一些雷同的。这一点,每次聚会也能看出来,中国人和意大利人聊在一块,高傲的法国人自成一堆,美国人呢,声音大得谁都不想搭理。烹饪说大是一门艺术,色香味意形养,是文化的表现。要美,就得融合绘画和雕塑。

疫情爆发出众多厨艺高手和创意大师。中国的美食文化之长不必言说,生在这片土地就是幸运。从法国留学归国后,吃什么都觉得幸福,由此命名了浦东第一煎饼、浦西第一红烧肉,华东第一爆鱼,好吃的,往往是在街角小巷里。虽说自呆家中,可以随意开火,很多菜单的共性得益于前人的发现和总结,讲究的人,从买菜逛菜市场就开始下功夫。清朝袁枚,除了有著名的《子不语》,还有随园系列,其中《随园食单》,总结了中国的膳食艺术。古清生也写了很多有关吃的,现代饥渴的读者,都评论说其中太多描述生活的散文文字,不够直击味蕾,但真正的美食说得再多,只是一时的,需要自己去体会背后的来缘。

关于艺术家和家务,还有很多想说的。